已阅读
诺奖史上最燃的逆袭:找不到教职做了 8 年博后事业上第一个标签
尊龙人生就是博ag旗舰厅官网原标题:诺奖史上最燃的逆袭:找不到教职做了 8 年博后,事业上第一个标签是搞笑......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了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他在古人类基因组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研究再一次走入大家的视野。
其父苏恩·伯格斯特龙由于对前列腺素的研究贡献也曾在 1982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其勇攀科学高峰的路上,其母著名化学家凯琳·帕博(Karin Pbo)营造的「沉浸式」科研学习氛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回顾百年来的诺奖历史,这样子承父业可谓罕见,更多的是小人物恪守天道酬勤的信念,上演着厚积薄发般的倔强逆袭。
安德烈·海姆在成名前默默无闻了很多年,自从拿到博士学位后便辗转在不同的实验室之间,过着博士后—博士后—博士后的底层打工人生活。
做了 8 年博士后之后,他终于在曼彻斯特大学物理获得一个副教授职位。不过他的研究工作无人问津,也没做出过什么亮眼的成果。
如果非要拿出相对引人关注的成果的话,那就是安德烈将青蛙扔进具有逆磁效应的水中会悬浮在实验装置中来回晃动,却不会「沉底」,凭借这只悬浮的青蛙,安德烈·海姆获得了 2000 年「搞笑诺贝尔奖」。
获得「搞笑诺贝尔奖」后,安德烈·海姆在思想和想法上更为乐观和开放—秉承着既然「随便玩玩」都能获奖,那何不花全部精力和时间来做更有趣的研究呢?
于是兴趣广泛的他从受到壁虎爬墙健步如飞做出了一种仿生脚蹼胶带, 2004 年他又将目光投向当时的新领域——石墨烯,作为依靠相邻微弱的范德华力贴合在一起的石墨,其层与层之间充斥着大量的电子,而其层数与物理的导热、导电等性能联系紧密,怎么得到单层石墨,制备出石墨烯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石墨烯的高分辨像和单层厚度:(a)高分辨晶格像;(b)单层厚度测量|图片来源:ACS Nano
不得不感慨运来天地皆同力,安德烈在众多大牛实验室研究无果的情况下,盯上了别人实验室扔掉的、沾有石墨的废弃胶带,于是他用新胶带去粘废弃旧胶带,如此反复竟然很快就得到了的只有 10 层的石墨片,最终利用手工笨办法硬生生的得到单层石墨烯,可谓用胶带撕出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安德烈·海姆的经历生动的阐述即使现在是一事无成的小人物,即使目前研究荒谬甚至是无意义的尝试,坚持热爱就可能春暖花开,甚至引发一场科技革命。
王尔德曾说,即使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田中耕一想必对这句线 年的田中耕一出生在日本富山县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中,父母均为普通劳工,虽然当时日本的经济已经开始呈现战争后的繁荣之迹象,但是作为普通民众的生活依旧很是窘迫,奶奶每次看到他把废纸揉成一团要扔掉时,总会耐心对他说:耕一,你这样太浪费了,这还可以留着擦鼻涕用呢。
然而麻绳只挑细处断,刚出生不久田中耕一家庭突遭变故,被迫在叔叔家做养子,有时命运就这么无常,而那些能扼住命运喉咙的小人物注定会被历史记上浓重的一笔。
学生时代的田中耕一天赋平平,在读大学时甚至因为德语课程挂科留级过,相比于同学们考研出国深造,田中耕一为不给家庭增加负担选择
,当然,他也面试过索尼以及其他公司,比较遗憾均被淘汰,至此在岛津制作所正式开启其绚烂璀璨的人生,这也为他摘取科学桂冠上的明珠埋下了一粒梦想的种子。岛津制作所普通职工|田中耕一
相比于其他诺奖得主,田中耕一可谓大器晚成,在岛津制作所基层默默工作近二十年里,田中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他害羞到几乎没朋友,女朋友就更不可能有,直到近 40 岁才通过相亲结婚。
虽然他喜欢动手鼓捣仪器和实验,但从未奢望过要成为什么了不起的科学家,当然他也曾幻想过攻读博士学位,也仅仅是因为拥有博士学位坐飞机可以升到头等舱。
如果非要找一些优点的话,那最大的特质大概就是从小家贫养成的节俭吧,毕竟每年公司项目申请预算最少的通常是田中耕一。在岛津研究所,田中耕一的主要任务开发「质谱分析仪」,即利用激光照射来测量金属、半导体以及生物样品的分子质量,他就这样乐此不疲的日复一日尝试向液态样品中添加辅助介质,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提升蛋白质分子离子化的成功率。
1985 年的一次意外失误田中错用甘油当丙酮来悬浮钴粉,节俭的品质在这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由于钴粉比较昂贵,于是他决定死马当做活马医用甘油试一试,结果好运不期而至——一个之前从未有过、意想不到的信号出现,并且
,随后的数年里田中耕一将这次小失误不断优化成为如今闻名世界的「软激光脱着法」。最终只有学士学位的田中耕一因「开发生物巨分子的同定与构造解析手法」获得2002 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当中
的得主,小人物咸鱼翻身上演诺奖大逆袭。诺贝尔奖颁奖现场的田中耕一|图片来源:诺奖官网
19 世纪中叶的卡尔古利,在这座人口不足 2 万的边陲小镇上诞生了一位名叫巴里·马歇尔的孩子,其父亲是负责维修铁路的工人,母亲是一名诊所的护士。
从小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巴里·马歇尔从小活泼好动、麻烦缠身,从私自偷拆祖母的珍贵手表到反抗老师再到自制火药吓跑邻居,巴里·马歇尔调皮捣蛋在这座内陆金矿小镇上可谓人尽皆知。
卡尔古利作为澳大利亚主要矿业城市,绝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铁路、矿业公司等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马歇尔的父母也不例外,作为铁路工人的父亲还拥有进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然而十几岁的马歇尔却对工程学、物理、生物这些基础学科很感兴趣,与大多数同学选择理工科成为工程师大相径庭,高中毕业后马歇尔不顾周围反对选择了医学院,在淘汰率极高的医学院里马歇尔显得
,唯一能做的是兴趣驱使下的勤奋努力。1981 年,马歇尔在皇家佩思医院攻读内科医学研究生,当时主流思想根深蒂固的认为胃溃疡是由于压力、刺激性食物和胃酸过多引起的,而非菌类感染所致。
然而以勤奋著称的马歇尔用几百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意外发现了一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其不仅与胃炎相关,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于是年仅31 岁的巴里·马歇尔通过使用微氧培养方法提取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初始培养体并撰写成文提出胃溃疡和胃癌是由这种细菌引起的的假说,投稿给澳大利亚肠胃病学会。
也许是从小性格使然,或许胸有闷气急抒,初生牛犊的马歇尔一口气怒喝一管幽门螺杆菌来证明自己的重大发现,同时主动要求医界科学家向他提出挑战来证明「胃溃疡和胃癌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假说」是错的。
此后经过近 10 年漫长的反质疑与验证,最终 1994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会议基本上通过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元凶,这一发现直接扭转了几十年来胃溃疡的错误医疗与诊治。
冲冠怒饮细菌培养液的巴里·马歇尔也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荣膺200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星光熠熠的诺奖殿堂中,汇聚了太多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大脑和最耀眼的才华,而那所谓的「天才」一词,也总会成为他们灿烂人生的一个注脚;
但比起仰望那些已然登堂入室的伟岸身影,我们却往往更容易被这些「小人物」的逆袭故事而打动。
;他们就像无数平凡的你我一样,怀着平凡的资质和一腔热血只身闯入科研的世界,却在现实的挫磨下步履维艰;一遍遍修改文章,却投个低分期刊都被拒稿,为了一个教职而颠沛流离四处奔走;想要专攻学术,却不得不权衡现实与经济的压力;……
但也正是这样的「小人物」,在数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和毅力中,拖着不那么轻快的步伐和不那么挺拔的腰杆,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坦途。
他们的故事之所以格外动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摘下了那顶桂冠,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无数依然在蹒跚前行的普通的我们,指明了眼前的方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